必一(B-sports)运动·官方网站

局长家被“占领”这个没听过的小县城怎么火的-必一运动官方网站

132-2868-9785
局长家被“占领”这个没听过的小县城怎么火的
发布者:小编浏览次数:发布时间:2025-07-11

  游客住进文旅局长的家,这条新闻让一个湖北小县城宣恩,在今年“五一”爆火了一把。

  6月上旬,南风窗在宣恩见到了当事人——宣恩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。44岁的她,拥有一张小麦色面庞,短发利落,常发出爽朗的笑声。

  “如果你认识我,就知道(把游客带回家)这样的事完全有可能。哪怕作为一个普通的宣恩市民,我也会这样做。”王菊芳说,自己家曾位于一条要道上,每逢六月酷暑,母亲就会烧茶给过路的人喝。

  点开历史的地图,会发现,宣恩也处在一条“要道”之上。这座位于湖北恩施州的小城,地处武陵山腹地,山谷纵深,是巴盐古道的必经之地。

  在现代社会,陆路交通不再是重点。广袤的国境之中,宣恩似乎变得有些“名不见经传”,其城区常住人口仅10万量级。但在今年“五一”头三天,这里平均每天拥入超20万游客——这是宣恩人一度不敢想象的数字。

  有当地人记得,2009年的时候,宣恩县对未来全年旅游人数的期待,还不过是50万而已。这座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,只发生在短短几年间。

  宣恩县于2019年摘帽脱贫,自2020年开始,文旅产业“狂飙”增长:全年游客接待量从275万不间断爬升到1100万,旅游综合收入也从11.84亿增长到71.8亿,旅游增加值占GDP超30%。

  如今,走进被大山环抱的宣恩,随处可见特色餐饮、民宿招牌。就连通往高速公路入口的蜿蜒山路上,都布满广告牌——当地农民把自家房子改建成民宿,承接溢出的游客。这碗“旅游饭”吃得很踏实,当地一些餐饮、民宿老板的年收入,增长到了百万级别。

  事实上,国内小城文旅自2022年开始走热,押注文旅的操作也不算特别,但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之中,出圈者却依然寥寥。那么,在区位优势和预算投入都不出众的条件下,宣恩到底是如何跻身优胜之列的?

  如王菊芳所述,宣恩的成功,不是一起精心“炒作”的事件,而是“天道酬勤”的意外奖励。当一座城市里所有的人,都对文旅发展足够真诚、坚定,好的事情——例如网络时代最稀缺的流量和热度,自然会显现。

  而这背后,还是一场山区小县不得已而为之的“突围”:宣恩地处鄂西深山,生态红线要守,工业底子薄弱。为了能发展,宣恩必须抓住文旅兴城的机会,锲而不舍。

  从2012年开始,当地就着手推进县城全域旅游的系统化建设。草蛇灰线,一朝爆发。

  “想到会火,没想到能这么火。”宣恩县文旅局旅游股股长王小辉说,今年“五一”的火爆情况让包括她在内的绝大多数宣恩人都有点“懵”。

  文旅局在2025年“五一”前做了市场调研,县城大部分酒店提前一周就订满了,他们预估的游客总量是80万人左右,最后一核算,来了100万人。

  一位烤活鱼店的老板陈国强,甚至开始“叫苦”:“我都怕了。往常生意最好时,一天差不多(接待)4000人,5月3日那天超过了8000人,崩溃了。几家店的服务员到了晚上9点,已经站不起来了。”他开的烤活鱼店名气响,在宣恩有6家店铺。

  话虽如此,陈国强依然保持着最大的热情接待游客:“宣恩以前穷,没什么人来。人家能够在你这里玩,是信任你,你肯定要给人家‘面子’。”他还表示,宣恩的商家对“不宰客”有普遍自觉。因为,作为小县城,旅游口碑比天大。客人来了还想再来,旅游的饭碗才端得稳当。

  这与王菊芳的理念一致。她说:“我们既要把人拉进来,还要把人留下来。要做到留下的人离开以后,不能讲你的坏,还要讲你的好。”

  来者皆贵客,王菊芳认为,这是恩施州人民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精神。她谈起自己把县城空置的新房让给游客住,完全是事出紧急的自然反应。而对于由此引发的传播效应,她半开玩笑,透露出一些小得意:“也就花了几块钱的水电费,获得了最大的流量。”

  流量之下,宣恩旅游旺季的爆火现象更加突出,当地人如此描述:龙游贡水“一票难求”,烤活鱼“一座难求”,酒店民宿“一房难求”。

  这三个“难求”,也展示出了宣恩留住人的关键:不仅是风景,更是城市特有的“玩头”。

  王小辉说,宣恩作为后发选手,“补课”很努力,每年都派人向西安、洛阳等“高手”学习。每逢大型节庆日,团队聚在一起“头脑风暴”,碰撞出特色节庆活动,务必结合当地场景,让游客沉浸地参与其中。一个成功的“龙游贡水”背后,有太多作废的策划案。

  32岁的刘希望,在宣恩县的贡水河边开了一家烤活鱼店,主营夜宵,生意红火。夜里遥望对岸,能看到一处灯火辉煌的建筑群,亭台错落,古色古香。这是宣恩最负盛名的景点,融合土家族、苗族、侗族风情的墨达楼——兴隆老街建筑群。有游客亲切地称其为,湖北“小洪崖洞”。

  在有近300年历史的兴隆老街,每逢周末夜晚,上千名男女老少围绕着篝火,看完民俗表演、跳完摆手舞,就伴着摇滚乐队的劲曲,摇着荧光“蹦仙迪”。人群欢腾,民族和现代风情混搭,迥异而和谐。

  贡水河边,“花活”也不少。春节期间有新春灯会,每年主题多变,夏季则有水上龙舟会、组织摸鱼大赛,还能在“女儿会”泼水狂欢,体验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婚俗。

  为了延长旅客的停留时间,宣恩还着力打造夜经济。“仙山贡水”的观光和体验都与夜晚有关,对住宿业拉动作用明显。

  王小辉提到,2022年以前,宣恩县城的酒店数量少、规模也小,不足以接待大型旅游团。当前,酒店民宿数量增长到519家,床位从5000张上升到1.3万张。嗅觉敏锐的酒店品牌纷纷谋求入驻宣恩,全季、如家落成不久,温德姆酒店集团也正在接洽中。

  这些酒店无论规模大小,入住率表现都算出色。“节假日基本上接近100%,普通周末也有六成以上。”王小辉说。

  刘希望觉得,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地游客,宣恩人最引以为豪的还不是山水风光,而是人的风光。他描述着自己经历的场景:河风习习,食客们露天坐着,时不时来点冰啤酒,五湖四海的客人背靠着背,没过一会儿就能聊到一起。一个参加过《中国好声音》的山东人唱起卡拉OK,周围的人都不自觉地给他打起拍子伴奏。

  但在他的记忆里,十几年前,店铺所在的“烤活鱼一条街”不过是一片农田,连房子都没有几栋。

  宣恩是一座山地之城,贡水河从山间穿过,滋养出了这座小城。山、河与城,构成宣恩最初的风貌。

  2016年起,宣恩人发现,熟悉的贡水河开始大变样。这一年,宣恩县在湖北省内率先提出“景城一体”战略,打破传统景区边界,以“县城即景区”的理念来推进城市建设。

  一条贡水河,“盘活”了宣恩县城的旅游景观。夜幕下,墨达楼建筑群灯火璀璨,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水里。色彩明丽的竹筏首尾相连,如长龙缓慢游戈在水中。岸边表演着“打铁花”,巨大的火花爆炸开来,飞溅入水。下游,富有侗族色彩的风雨桥,烛火煌煌,横跨河面。

  “贡水河的宽度刚刚好,‘龙游贡水’(竹筏项目)的长度也刚刚好,一转弯,把墨达楼拍下来,配上‘打铁花’,就出片了,也出圈了。”宣恩文旅局长王菊芳兴奋地说。

  2017年10月,宣恩县曾邀请浙江大学旅游学院第五任院长周玲强教授及其团队,为宣恩出谋划策。

  “我们的目标,是把旅游景观变成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”项目团队成员李罕梁博士说,“景城一体”意味着,将城市整体按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,格外重视公共空间的细节。与传统景区的开发模式不同,市民享受到了旅游红利,游客则感受到了城市的烟火气,“宜游宜居,优哉游哉”,旅游景观融入了城市的公共空间。

  来自杭州的优秀经验,润物细无声般流进了鄂西。王小辉分享了几个细节:城市中的休息椅、垃圾桶、导视牌等都被精心布点,就连灯光的色温值,都精心调校过,以最大程度映衬出夜景的动人。

  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投入,让小体量的宣恩爆发出巨大能量。从2019年到2024年,宣恩全县的游客人次、旅游综合性收入分别增长至原来的4倍、6倍,年均增速超30%。从“龙游贡水”项目,可以看到极其漂亮的“以小搏大”文旅样本:总投资200余万,年营收达2100余万。

  王小辉回忆,2021年、2022年春节,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,持续低迷。但新春灯会当时是宣恩旅游的“拳头产品”,必须顶着压力坚持办。

  延续不断的新春灯会,成为促使宣恩“出圈”的重要节点:2024年春节期间,宣恩县接待游客220万人次、旅游综合收入15.5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89%、68%。那是宣恩人第一次从熙熙攘攘的街头感知到,家乡,或许要火了。

  实际上,和大城市的“快”相对,近几年来,主打“慢”与松弛感的“奔县游”,早已在旅游市场异军突起。数据显示,2025年“五一”假期县域市场旅游热度同比增长25%,或达近3年峰值。

  有旅游专家指出,“奔县游”兴起,意味着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的质价比,对“舒适体验”的追求超越对名山大川“到此一游”的执念。这一市场变化,构成宣恩旅游崛起的背景。

  在诚恳的“大实话”里,宣恩县文旅局如此阐述文旅对于宣恩的重要性:将文旅作为核心产业,是宣恩资源禀赋与困境突围的必然选择。宣恩地处武陵山腹地,工业基础薄弱,交通长期滞后,至今未通铁路。但“穷山水”恰是“富资源”,面对“无先天优势、无产业基础”的双重困境,文旅成为唯一能整合生态、文化、民生的发展杠杆。

  必一运动

  “景城一体”,是这个底子薄的小县城基于自身禀赋的雕琢之道。它琢磨着,最大程度发掘本地自然景观、民俗文化的资源,完善基础设施,建造一个敞开怀抱的“小而美”旅游城市。

  王菊芳说,“抓规划”是宣恩文旅坚定不移的底层逻辑。2024年,宣恩县推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,聘请5位城市规划、旅游创意领域专家担当总设计师,任何重大城建措施都要经过专家环节,“无规划,不建设”。

  今年春节,伍琴位于大山深处的民宿开张了。这是一座颇为漂亮的三层小楼,漆成明黄色,院落里种满了绣球花。去年,她从打拼了多年的广州回乡,把自己坐落在大山里的家改建成了民宿。尽管离县城有几公里的盘山公路要走,但被吸引来的客人络绎不绝。

  本来她没抱太大希望,但民宿的4个房间几乎没有空置过,即使淡季,每月也能收入1万余元。

  “以前追寻诗和远方,现在诗和远方都在家门口。”伍琴给出了一句文艺的总结。这几年来,和她一样返回宣恩创业的人不在少数。不断延长的文旅产业链条,给了他们发展的机遇。

  其中最为突出的产业,是宣恩本地特色“烤活鱼”。目前,宣恩聚集了近100家“烤活鱼”商家,年消费活鱼116万条,上下游产业产值突破15亿元。刚刚过去的“五一”假期,拉动消费活鱼60万斤,营收达6000万元。

  陈国强从1997年就开始做餐饮行业,但宣恩烤活鱼的发展速度,也是他闻所未闻的。他回忆,2020年前后,政府决定打响“宣恩烤活鱼”品牌,发放了数百万的消费券,烤活鱼的消费一下子被拉动了,名声打了出去。短短几年内,他开了6家门店,今年“五一”生意最好的那天,门店总收入有近40万。

  “从来没做过这么好的生意,我们以前好几年都做不到(一天)这么多。”他反复说,自己都“不敢相信”。

  刘希望也感觉到,日子真的好了起来。“我作为烤活鱼从业者,吃到了这波红利。”他情不自禁地“嘿嘿”一笑,但神情又认真起来。“最重要的,小孩子照顾到了。我以前是留守儿童,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。”

  “能成功,还是因为宣恩给了这个舞台。没有舞台,再多的表演也没用。”他诚恳地说。

  刘希望们的落脚点,藏在宣恩文旅兴城的系统规划与产业设计里。王菊芳颇为动容地说,宣恩文旅除了是支柱产业,还是富民的幸福产业。

  “其实老百姓很简单,只要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了红利,他们就会很支持。政府把产业发展好,老百姓通过做生意挣到了钱,就形成了良性循环。”她说。

  文旅,是宣恩举全县之力的头等大事。很多干部在案头常备一份“文旅宝典”,力求“人人懂文旅,人人爱文旅”。每逢重大节假日,公安、市监、文旅等相关职能部门会召开联席会议,以项目制“接单”领办任务。王菊芳说,公安部门的负责人讲起旅游来也头头是道,“我们就对他讲,你现在都成旅游专家了”。

  想要往前走,宣恩必须面对一个终极拷问:流量暴涨之后,小县城的旅游承载力跟得上吗?

  宣恩县的应对思路很明确:一方面,把城市景区往贡水河下游延伸,规划新的游览轴线,带动沿线的民宿和配套服务;另一方面,加快修建快速通道,打通与恩施市区的衔接,分担高峰客流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相关的交通疏导、数字导视服务、游客流量预警系统都开始上线运行。

  “未来5—10年,县域旅游可能会朝着深度体验化、智慧化、生态化方向发展。”李罕梁博士表示。

  而宣恩的故事告诉我们,小城市做文旅并非堆景点、拼投入,而在于是否有一套清晰的规划、一种运营的自觉,以及对服务细节的长期坚持。“真诚,才是必杀技。”

  陈国强有些欣喜地说,明年,他的烤活鱼品牌要跟上海浦东、湖南张家界的两个店家合作,走出宣恩。

  他笑呵呵地说:“以前我们出去(省外),别人问哪里的,我们就说是‘湖北的’。现在人家问我哪里的,我就说,‘湖北宣恩的’。我是宣恩的人,我骄傲。”

  前两天也就是7月4号一家人自驾游宣恩,晚上吃的强哥烤鱼,然后又坐竹筏欣赏宣恩夜景,确实不错[赞][赞][赞]

  4月中旬才到宣恩游玩,体验感非常不错!小县城干净卫生,市民热情,特别喜欢那个水上竹筏长龙,沿河两岸打造得漂亮,灯火通明!值得一玩!住的是四季酒店!

友情链接

友链合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