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餐厅一
8月4日,呷哺呷哺在港交所公告,预期上半年将录得净亏损介于0.8亿元至1.0亿元之间,自2021年首次亏损以来,呷哺呷哺四年累计亏损达11.83亿元,加上上半年的亏损额,公司四年以来总亏损将突破13亿元。
今年3月27日,公司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,呷哺集团实现收入47.55亿元,同比下跌了19.65%,净亏损为4.01亿元,其中关店及减值带来的损失达2.62亿元。这是呷哺集团连续四年录得亏损,2021年—2023年,分别录得净亏损为2.93亿元、3.53亿元、1.99亿元,也就是说,呷哺集团四年时间累计亏损达11.83亿元。
对此,分析认为,公司高端化转型进程缓慢,低价策略并未达到消费者预期,以前的核心客群流失,导致翻台率下降,品牌认知混乱。也有报道指出,呷哺呷哺股价长期低于1港元,导致机构投资者大规模撤离,持股比例从42%降至19%,公司或面临退市风险。
呷哺呷哺于2014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,被誉为“连锁火锅第一股”,目前旗下拥有平价火锅品牌呷哺呷哺和中高端火锅品牌湊湊。
2022年以来,呷哺呷哺采取降价措施,希望通过“以价换量”谋求突围。2024年,呷哺集团实施了十年来最大力度和规模的降价,不光将套餐价格全面下调,更是通过“加价购”和“换购”等优惠活动,将人均消费从2023年的62.2元降至54.8元,下滑约12%。
尽管降价策略导致客单价降低,但并未明显拉动呷哺呷哺餐厅翻台率的提升。2024年财报显示,呷哺呷哺餐厅2024年翻台率为2.5次/天,2023年同期为2.6次/天。
呷哺呷哺实施降价策略后,湊湊紧跟其后,推出小份菜,将客单价从2022年的150元拉低至2023、2024年的142.3元、123.5元,幅度一年比一年大。
相比呷哺呷哺,湊湊明显承受着更大的压力,自2022年起,湊湊餐厅就陷入亏损的局面,2022年—2023年,湊湊分别实现收入22.05亿元、26.18亿元,净亏损分别为9309.2万元、9837.8万元,而2024年,其净亏损大幅上涨260.20%。
2024年,湊湊餐厅收入同比下跌了26.55%至19.48亿元,经营亏损为1.82亿元,净亏损为3.53亿元,人均消费从142.3元下滑至123.5元,翻台率从上一年同期的2.0次/天下降至1.6次/天,同店销售额下跌32.0%。
消费的改变对湊湊餐厅相对较高的客单价定位影响较大,即使推出小份菜等措施,其客单价相对于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而言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。2024年,海底捞的客单价从99.1元下降了1.6元,怂火锅的客单价从113元下降至103元,相较而言,降价后湊湊依然比另外两个品牌要贵。
关店策略是呷哺集团优化成本,提高经营收入的另一个举措。2024年,集团新开呷哺呷哺门店65家,关闭门店却达138家,加上关闭的凑凑和其他门店,呷哺集团2024年一年累计闭店数为219家。整体上来看,呷哺呷哺门店收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。
不过,进入2025年以来,呷哺呷哺曾尝试过一系列调整,试图扭转局势,重回增长轨道。
今年3月,该公司曾表示,呷哺呷哺将主要瞄准北京、河北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区域,集团规划在2025年开业餐厅不低于95间,翻座率至少为3倍,争取在顶级项目如大型娱乐主题乐园、机场、火车站等客流密集点位开出更多高利润新餐厅,湊湊则将采取更为谨慎的开店策略,仅会选择中国大陆地区优质商场进驻开店。
此外,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7月16日,呷哺集团推出了“凤还巢”合伙人计划,21位首批合伙人正式与呷哺集团签约,他们主要来自呷哺集团的内部员工,合伙人通过与呷哺集团、集团高管共同持股的形式,将门店收益与各持股方,特别是合伙人深度绑定。据了解,目前已有5家合伙门店投入运营,未来计划每年稳步新增约50家到100家合伙门店。
当前,以火锅为代表的餐饮市场竞争愈发激烈。据红餐大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火锅市场规模虽达到6175亿元,预计2025年达6500 亿元,赛道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。而呷哺呷哺在产品特色、服务质量、门店环境等方面却未能持续突出优势。
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呷哺呷哺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,盈利能力较差,营收成长性较差,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,股价偏高。更多
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底捞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,盈利能力良好,营收成长性较差,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,股价合理。更多
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。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证券之星对其观点、判断保持中立,不保证该内容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数据及图表)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、原创性等。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,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,请发送邮件至,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。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,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240019号。
友情链接